Dyson科技公司的产品在中产家庭的认可度有目共睹,在整个小家电市场中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他的口号就是“始于颜值,陷于黑科技”,产品创新思想推动公司在成熟的家电市场仍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许多人也把Dyson视为产品创新的代名词。我们尝试着从研发管理机制上分析其产品创新溢价能力的是如何形成的,给我们企业家一些具体实践的启示。
过去几年,戴森收入增长中超过50%的利润来自于亚洲,特别是是韩国、日本和中国市场,对戴森的全球业绩贡献重大。为更好满足亚洲市场业务发展要求,更好的贴近需求市场,2019年,戴森把研发中心由英国总部迁至新加坡,更靠近制造工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和客户的研发中心,一方面能够更快地将想法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可以更快地解决生产环节出现的问题。此外,越来越多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常驻新加坡,管理层更加密切注重亚洲的投资决策。
首先体现在研发人员占比高。戴森在全球有1.2万员工,其中 5853 人是工程师,研发人员占比接近50%。正是由于如此强大的科技人才储备和工程师团队,戴森才有资本将自身定位为一家高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普通的家电制造企业。
其次是研发投入占比高。戴森公司每年会拿出10%~15%的销售收入、利润的1/3投入到研发。在如此高的研发投入,戴森公司每年可推出约15款新产品,每年正在进行中研发项目的约40个,使得公司目前拥有3000多项专利和超过500项发明,以确保未来始终拥有充足的技术储备。高投入的研发
戴森的研发中心分为三个部门:研究部、新产品创新部和新产品开发部。研究部负责基础技术研发,重点研究公司未来产品可能会用到的最前沿技术;新产品创新部负责将前沿技术应用于产品创新,只需要提出奇思妙想,并不需要对商业化负责;创新部提出的“奇思妙想”被收集到公司产品评审委员会进行商业化可行性评估,通过可行性评估的“奇思妙想”便由新产品开发部负责商业化落地,开发为产品并投放到市场。戴森的研发组织结构与分工,和我们给企业导入的集成产品开发理论框架是完全一致的。
戴森的工程师平均年龄仅为26岁,显示出戴森对年轻的工程师更为青睐。在工程师的选择上,戴森喜欢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他们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是他们没有形成思维定势,没有保守的职场习惯,喜欢接受挑战,具有热情和创新精神,这赋予工程师团队与众不同的思路与视角,可以说,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工程师塑造了戴森。
为进一步夯实人才储备,公司投入资金在伦敦的帝国理工学院成立了戴森工程设计学院,以培养具有冒险精神和商业敏感度的工程师。戴森挑选电子机械方面的工程师进入学院进行专业深造,同时也邀请优秀的学生参与到戴森实验室项目进行实践。
戴森的工程师思维首先体现在“技术创新先于产品”。工程师们不会拘泥于产品开展创新研究,经常会研究一些当前还没有应用领域的技术,然后再研发相关的应用产品。如数码马达的开发过程就是这样,戴森花了10多年时间研发数码马达技术,又花了大约10年时间研发气流技术。在扎实掌握这些核心技术后,他们才开始涉足产品设计研发。
工程师思维其次体现在“组合式创新重新定义产品”。戴森产品持续传达着“贵、黑科技”的价值信号,不断刷新对传统消费品的定义,并因此收获巨大的利润。戴森公司的发展证明,如果一个企业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能够提供卓越的性能,那么即使它的价格明显比竞争对手高出许多,这个企业也一样有可能获得成功。
首页标题
ꄲ
案例
ꄲ
【案例解析】戴森的创新机制带来的产品溢价能力表现